《突然的莲花(1)》评析(修改稿)

小禅文章很动情,情之甚过为“泛”,泛化到文章的细枝末节,甚至正常的文字已经不足以表达了。《突然的莲花(1)》在行文上存在这样的泛情:1标新立异, 涩词晦读;2嗔言呓语,矫揉造作;3小题大做,矫段猎句。文风泛情表现为华而不实,就如豆腐渣文字,既亵渎了文学的严肃性,又偏离了文学健康有序发展的轨迹。 

主题:你心里要有一朵莲花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莲花,那是人心向善、向往美好的本质特征。现实世界太繁杂,人们心中的善良美好不一定都会得到尊重和激发,以至于人性被压抑,善良遭遗弃,美好受鄙视,世界落在人们眼里常常是现实丑陋的一面。《突然的莲花(1)》意在唤醒人们心灵的美好。客观地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好的,但表达形式恰当吗?其文风是否泛情?请看实例。 

1、 标题,标新立异。文章是给人看的,就要让人懂,文章标题围绕中心而定,标题就如同人或事物的名字,作文大忌文不对题、涩词晦读。标题用“突然”来定语“莲 花”似乎不妥,人性本善心存莲花,何来突然呢?汉语使用习惯是副词不作定语,用汉语作文却不尊重汉语使用规则,只会徒增读者理解上的难度,因为读者要按照 语言规则理解文章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并非标题的新奇多义性都具有审美价值,所以,“突然”只能让人觉得怪异。 

2、 语义,嗔言呓语。把话说的太过、重复、艰涩会扭曲散文的美感,是矫揉造作的具体表现。语义重叠词汇重复都是说废话,比如文中“天黑得早,黑黑的那种 黑。”“……红桔,散发着橘红色的光辉。”还有“什么也没有带,没有包,没有手机”,说“黑”“很黑”“特别黑”都可以,只有小孩子发嗲才会说成“黑黑的 那种黑”。更离奇的是非要把“出污泥而不染的素贞”说成“出了污泥却仍然不染的素贞”,意义何在?这样的文字游戏就是造作,只能加重读者的审美疲劳。语义 前后矛盾也会给我们的理解带来困难,比如说“那朵莲花”“依然带着跋扈的清凉”,用贬义词褒扬清凉。最后一句本来都是褒奖莲花的形容语,却用了“最邪恶的 妩媚”,一句话的意思不统一,语义的前后矛盾让读者不知所云。更费解的是像猜谜“看着有些孤单,可是,它一定也习惯了这种冷。”句子没有转折意思却用了转 折词“可是”, 该怎么理解呢?猜吧…… 

3、 句读与段,小题大做。句子明确、段落清晰是文章必要的思维脉络,矫段猎句只会破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。作者两次用了“你心里,要,有,一朵,莲花。”一句话 分成五个分句,用心良苦无非是强调每个字词的重要性。其实自成一段已经够重要了,没有必要破坏语言使用规则来强调这种重要性。反而转折意思的一句“微微一 阵。”“转而嫣然。”却分成两句,且各成一段。这种语言使用的混乱并不符合思维逻辑,影响了思维脉络的清晰度和条理性。或者是思维创新吧,但这个“新”必 须有价值才行,否则,只能说明文风有问题。有一不说一,非要说成三减二不可,确系当今许多文人之弊。 

结语。文章仅有一个好主题还不够,表现形式也很重要,它是形成文风的一项主要内容。文风包括作者的个人意志、感情倾向、语言习惯等诸多方面,它与时代特色息 息相关。一定的文风既是时代的产物,又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当艺术与时代脱节时,生命力将枯竭;当文风以泛情为时尚时,文学将没落。很难理解一个生活 在大陆的中国人,却用汉字抒发着外太空感情,泛情的文风使文学与现实生活越来越风马牛不相及,它殃及的不仅仅是文学,还危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品质、生存理念 等等。

突然的莲花(1)》评析

子姜,09-01-2012

原文链接:http://lz.book.sohu.com/chapter-24261-118354222.html

雪小禅文章很动情,情之甚过为“泛”,泛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,甚至正常的文字已经不足以表达了。《突然的莲花(1)》在行文上存在这样的泛情:涩词晦读,标新立异;矫揉造作,嗔言呓语;矫段猎句,小题大做。泛情汇入文章必然形成一种风气,华而不实的文风具备了渣文特征,文风泛情既亵渎了文学的严肃性,又偏离了文学健康有序的发展轨迹。

主题:你心里要有一朵莲花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莲花,那是人心向善、向往美好的本质特征。现实世界太繁杂,人们心中的善良美好不一定都会得到尊重和激发,以至于人性被压抑,善良遭遗弃,美好受鄙视,世界落在人们眼里常常是现实丑陋的一面。《突然的莲花(1)》意在唤醒人们心灵的美好。客观地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好的,但表达形式恰当吗?其文风是否泛情?请看实例。

标题:标新立异。文章是给人看的,就要让人懂,文章标题围绕中心而定,标题就如同人或事物的名字,作文大忌文不对题、涩词晦读。标题用“突然”来定语“莲花”似乎不妥,人性本善心存莲花,何来突然呢?汉语使用习惯是副词不作定语,用汉语作文却不尊重汉语使用规则,只会徒增读者理解上的难度,因为读者要按照语言规则理解文章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并非标题的新奇多义性都具有审美价值,所以,“突然”只能让人觉得怪异。

语义:嗔言呓语。把话说的太过、重复、艰涩是矫揉造作的具体表现,会扭曲散文的美感。语义重叠词汇重复都是说废话,比如文中“天黑得早,黑黑的那种黑。” “……红桔,散发着橘红色的光辉。”还有“什么也没有带,没有包,没有手机”,说“黑”“很黑”“特别黑”都可以,只有小孩子发嗲才会这么说。更离奇的是非要把“出污泥而不染的素贞”说成“出了污泥却仍然不染的素贞”,意义何在?这样的文字游戏就是造作,只能加重读者的审美疲劳。语义前后矛盾也会给我们的 理解带来困难,比如说“那朵莲花”“依然带着跋扈的清凉”,用贬义词褒扬清凉。最后一句本来都是褒奖莲花的形容语,却突然用了“最邪恶的妩媚”,一句话的意思不统一,这种语义自相矛盾让读者不知所云。更费解的是像猜谜“看着有些孤单,可是,它一定也习惯了这种冷。”句子没有转折意思却用了转折词“可是”, 该怎么理解呢?猜吧……

句读与段:小题大做。句子明确、段落清晰是文章必要的思维脉络,矫段猎句只会破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。作 者两次用了“你心里,要,有,一朵,莲花。”一句话分成五个分句,用心良苦无非是强调每个字词的重要性。其实自成一段已经够重要了,有必要破坏语言使用规则来强调这种重要性吗?反而转折意思的一句 “微微一阵。”“ 转而嫣然。”却分成两句,且各成一段。这种语言使用的混乱并不符合思维的条理性,影响了思维脉络的清晰度和明确性。或者标新立异吧,但这个“新”“异”必须有价值才行,否则,只能说明文风有问题。有一不说一,非要说成三减二不可,确系当今许多文人之弊。

结语。文章仅有一个好主题还不够,表现形式也很重要,它是形成文风的一项主要内容。文风包括作者的个人意志、感情倾向、语言习惯等诸多方面,它与时代特色息息相关。一定的文风既是时代的产物,又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当艺术与时代脱节的时候,生命力将枯竭;当文风以泛情为时尚的时候,文学将没落。很难理解一个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,却用汉字抒发着外太空感情,泛情的文风使文学与现实生活越来越风马牛不相及,它殃及的不仅仅是文学,还危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品质、生存理念等等。